復原的“福壽井”
曹州老城中一直流傳有“七十二條街,七十二眼井”的說法。對于七十二條街,菏澤人都比較熟悉。可是對于七十二眼井,當今的年輕人就有些陌生,因為老城中的水井大部分早已不存在??蓪τ诶夏耆藖碚f,城中的老井卻成為難忘的記憶。
曹州老城的七十二眼井,在史書資料中均無記載。現(xiàn)在城中多位老菏澤人證明,七十二眼井是一個不爭的事實。因為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,多數(shù)的水井還存在。但具體是否是七十二數(shù),沒得到完全證實。我想這可能是個吉利數(shù),依從七十二街之說。因為街道是地煞的象征,水井則是其隱身之處。地煞晚間降妖伏魔,白晝要遁入水中則無形。
據(jù)城中長久居住的多位老人講,老城中的每眼井都是有名字的。多數(shù)依所處位置特征而命名,例如石馬井、石人井、馬道井、教場井等。有的依附近人家姓氏而命名,例如焦井、宋井、崔井、劉井等;有的依據(jù)井型特點而命名,例如溝子井、雙井、三角井、槐花井等;有的依據(jù)周邊作坊而命名,例如染坊井、酒泉井、粉坊井、豆坊井等;有的依據(jù)人文傳說而命名,例如舜井、石人井、孝子井、福壽井等。
由于菏澤老城內地勢低洼,雨水和生活用水全部注入坑塘,滲入地下。所以,城內的老井逐漸變?yōu)椤翱嗨薄跋趟?,有的只能洗滌,后來只有少量的井水能食用。因此,城內又出現(xiàn)了職業(yè)水夫,用畜力或人力到城外去拉水,這一現(xiàn)象一直持續(xù)到20世紀70年代。隨著自來水的普及,老井失去了使用價值,加之城中的建設,很多水井被逐漸廢棄、填埋而消失,有的連名字也沒留下??墒沁@七十二眼井,作為城市記憶的一部分,仍然具有重要的歷史和文化價值。
記得風洲上的重華書院前有個“舜井”,井旁有個舜祠,還有幾棵紅花槐。傳說在“舜耕歷山,漁雷澤,陶河濱”時期,舜曾駐足風洲,來消夏避暑。后來舜帝南巡,崩于蒼梧之野,葬于九嶷山下。娥皇、女英聞訊,悲痛欲絕,乘風南下,路過風洲,淚灑槐花樹,槐花頃刻變成紅色。于是,后人賦予了紅花槐為“妃槐”的美譽,自然與“斑竹”有異曲同工之妙。
在老城的東南隅,有兩眼井一南一北,相距不過五尺,人稱“雙井”,又名“雙龍井”,所處的街叫作“雙井街”。兩眼井有“雙龍蟠東”之說,一清一濁,一甜一咸。據(jù)說,一眼通東海,一眼通黃河。相傳宋朝初年,風調雨順,五谷豐登,宋太祖趙匡胤昭示天下,加封諸天神明,曹州百姓向龍王廟進貢祭拜。一天,一只青龍和一只黃龍在祀筵上喝得酩酊大醉,躍入天空,左盤右旋,上騰下翻,攪得烏云翻滾,電閃雷鳴,傾盆大雨,從天而降。下界霎時積水橫流,坑河暴漲,田園遭淹沒,房屋被沖垮。老百姓呼天喚地,怨聲不斷。兩條龍聽到呼聲,方才醒悟,心想如此瀆職,玉帝定會嚴懲,一時情急,從天上栽下,落在曹州城中,頓時出現(xiàn)兩個深洞,四周積水很快流入洞中,這便形成了“雙井”。
在石人隅首南,原有個石人和“石人井”,井旁還有棵傾斜的大榆樹,這里有個“將軍救生”的故事。據(jù)說在元代,黃河決口,涌進曹州城,城內百姓拼命逃生,有的登上房頂,有的爬上大樹,還有很多人被洪水卷走。這時,城南有棵大榆樹,樹上有三人避水,一位懷揣銀兩的財主,一位手持寶劍的將軍,還有位身背京瓜的老漢。第二天,未見水退,三人都未進食,財主饑餓難耐,盯住老漢的京瓜,要用銀兩去換,老漢不允,財主伸手去搶,不慎落入水中淹死了。第三天,水還未退,老漢見將軍餓的難以支撐,便拿出京瓜,二人分開吃下,將軍感激不盡。第四天,眼看大樹有些傾斜,將軍毅然跳入水中。第五天,大水退去,老漢瞧見樹下有個石人,手握寶劍,在支撐著。老漢知道這是將軍變的,萬分感激。后人為了紀念這位將軍的義舉,把石人就地安放在石座上,供人祀奉。
現(xiàn)在老城中唯一幸存的一眼井,是“溝子井”,它位于水洼街與北順城街的交叉處。因井口周圍的砌石有很多溝子,所以稱其為“溝子井”。井口上的溝子是打水的井繩勒出來的,溝子又多又深,說明打水的人次多,井的歷史久遠。今日來到井邊,見它依然靜靜的守望在街旁,被四條水泥板封蓋著,從縫隙間可以看到井沿上的溝子。北邊墻上鑲有一塊簡介牌,是保護者亞建生先生的手書:“溝子井以井口圓周有溝得名,井水甘甜爽口,遠近皆知,歷史悠久,是老城72眼井的唯一幸存。據(jù)考證,此井至少建于明代,有500年的歷史,是菏澤老城區(qū)的歷史文化體現(xiàn),具有文物保護價值。”
青年湖東北岸邊,福壽街西,現(xiàn)在有一塊石碑和復原古井,名叫“福壽井”。古井為磚砌圓形,井口為石砌方形,為了安全,上面加蓋了不銹鋼防護罩,空隙間垂直往下可看到水面,但井深令人膽寒。旁邊的石碑上刻有“福壽井”三個大字。據(jù)傳,明天啟年間,山東巡撫趙顏蒞臨曹州,飲用此井水熬制的豆粥后不禁贊曰:“水美粥佳,福澤百姓,可延年益壽?!睍r任知州楊湛然將此井冠名為“福壽井”。天啟七年,士紳勒石以志。此井和石碑,是在“老城曹州”復興動土時被發(fā)現(xiàn)后復原,使之得以重光。相傳,明代廉吏范希正的范家大院就在此附近,因此這里也成為新建“老城曹州”的一個亮點。
在劉牌坊隅首南,有眼“三山夾一井”。據(jù)說是明朝中期,義民劉榮出資在此空曠之地,打了這眼井。一天,有位風水先生從井旁走過,說這里風水好,于是有三姓人家在此周邊爭相建房,結果有三座房屋的山墻從三個方向上把水井包圍起來,只留有沿街的一面供居民取水,這就有了“三山夾一井”的說法。往東還有個“馬道井”,因位于城墻根的馬道旁而名。
在城南和城西,因坑塘較多,水源充沛,建有很多作坊井。譬如“酒泉井”,相傳釀出來的酒,“色如金,味甘而性醇”,名盛一時,是清代曹州知府楊自欽為此井賜名。還有個“染坊井”,因周邊有多家染布坊而名。城西南的“豆坊井”“粉房井”,也因周邊有豆腐坊和粉條坊而名。這些作坊井旁,每天勞作的居民都比較多,有的挑水,有的洗衣,有的淘米,有的洗菜。大家圍在一起,一邊忙作業(yè),一邊嘮家常,鄰里之情相互交往,構成一幅濃濃的民俗風情畫。
老城中的古井,具有濃郁的本地文化景觀,是歷史場景的見證物,與當?shù)厝私Y下了太多的情緣。有的不知經(jīng)歷了多少滄桑歲月,見證了多少朝代的變遷和動蕩,也不知發(fā)生了多少動人的故事和傳奇。 鄧文獻
版權聲明
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,不代表本站立場。
本文系作者授權發(fā)表,未經(jīng)許可,不得轉載。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solromo.com/meiwenmeitu/17514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