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高中方
我的故鄉(xiāng)在菏澤老城正北一個叫轆轤灣村的地方,由于近年拆遷,轆轤灣沒有了,消失在歷史的煙云中,但我還是常懷念過去的家,還有那個園。
轆轤灣村簡稱轆灣,村的正南是北關(guān)廂,是從北面進城的必經(jīng)之地;村的北面是接官廳,顧名思義,是舊時迎接官員的地方。村莊只有兩條街,南北街南通北關(guān)廂,北通接官廳,東西街在村中間與南北街交叉成十字形。我的家屬于村的東部偏中的地方,在村中心往東路南第一個胡同里。胡同寬約三米,長約六十多米,是一個深胡同。胡同的東邊只住了兩家,第一家是我的三爺爺家,最里面是我爺爺、奶奶住的地方。爺爺排行第四,人稱四爺,和三爺爺是親兄弟,大爺爺、二爺爺則住在村東頭的路北。胡同的西邊是兩個大園子,北面那個是三爺爺家的,南面的是我家的,面積都將近一畝。
我的家是個大院落,一共有房十二間,門樓一間。因為空地不多,所以院里樹木栽得不多,只有一棵棗樹、兩棵榆樹。棗樹結(jié)的棗很大也很甜,奶奶說這是棵核桃紋棗。每年陰歷七月中旬,棗開始紅,八月下旬大棗都紅了,奶奶就叫父親或叔叔用竹竿把棗打下來,不許亂吃,而是收集起來用幾個筐子曬到屋頂上,曬干后儲存起來,備春節(jié)之用。后來棗樹越長越大,結(jié)的棗也越來越多,吃幾個,奶奶也不在意了。我吃不過癮,就拿桿子敲,敲的次數(shù)多了奶奶就不允許了。等年齡大點,七八歲以后,我學(xué)會了爬樹,就爬到棗樹上晃,晃下的棗都是紅的,最甜。奶奶見了是不愿意的,會被她責(zé)罵一頓,有時還提著小棍要打我,我趕緊爬下樹來,搶幾個棗就跑。后來每次回家,奶奶就像防賊一樣防著我,我當(dāng)然也不敢往樹上爬了。
出家門幾步地,西邊就是我家的大園子,大約一畝地。院子里很寂靜,幼時的我總覺得園子很大,是輕易不敢去的。
園子里靠東邊有兩間草屋,土打的墻,屋頂沒有瓦,麥糠和泥泥的頂,每年都泥一次,所以也不漏水。這兩間草屋在我的記憶中是當(dāng)牛屋用的,一直是父親在這里住著,喂牛。后來成立合作社,父親還是在這里喂牛,不過增加一頭牛、兩頭驢,社里安排父親專門喂牲口,不參加其他勞動。不過喂牲口的活還是很多的,挑水,弄飼料,鍘草,出牛糞,墊土,閑空很少。直到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,牲口更多了,才搬到生產(chǎn)隊的大牛棚里,生產(chǎn)隊安排父親還是喂牲口。
園子的最北面是一排菜窖,大約六間,主要用于冬天儲存大白菜。菜窖很簡單,土墻,平頂,每間大約二十平方米,為了保暖,窖里地面都比外面的地面低一尺左右。
園子西面種了很多樹,主要是榆樹。但偌大一個園子還是顯得空空的,所以幼時的我是很少去的。真正在這個園子里生活是三歲那年,因為兩個妹妹出生了,是一對雙胞胎,東屋里那張床上幾乎沒了我的空間。我是夜間被大人們抱到園子里父親床上的,天明我才知道那是一張地鋪,最下面是高粱稈,上面鋪些豆秸,麥秸,最上面鋪上一床褥子,床邊還是高粱稈,兩根木樁釘?shù)降叵妈傊吡欢?,這便是一張草鋪。冬天可暖和了,夏天有點熱,但鋪上一張席就不那么熱了。另一間外面是牛槽,牛槽往里才是一頭牛,有點牛糞味,但味不大,因為父親每天都清理。從三歲到十歲,我都住在這個牛屋里。
喂牛喂驢喂馬,父親的經(jīng)驗都是保證牲口夜間有草吃,他常說“馬不得夜草不肥”,所以每天夜里父親都要起幾次,給它們添加草料。牛的草料是麥秸,驢、馬的是谷子稈。開始不喂飼料,讓它們光吃草,吃得差不多了,才拌飼料。方法是用篩子篩些新的草料加上,灑上一瓢水,攪拌幾下,再撒上一瓢飼料,趕緊攪拌幾下。那些家伙們也都聰明得很,攪拌得慢一點,它們便撿撒上飼料的地方張嘴一大口,所以手要快。吃完草,再給它們飲水,每頭牛都要飲半桶水,干完這些才算完事,要折騰大半夜,才能安心地睡覺。父親有嚴(yán)重的腰痛病,夜間起來很不方便,所以等我七八歲以后,就常幫父親干這些活。
大約六七歲那年的冬天,來了兩個老頭,不知為什么父親允許他們在牛屋里住了下來。兩個老頭別無他物,但養(yǎng)著一只鳥,還有一個布搭子,每人一個鋪蓋卷。兩個老頭說,他們的小鳥會叨卦,能給人算命,信的人還真不少,紛紛來算命。老頭要求很簡單,算過命,給點面可以,給個饃也行,給塊地瓜也要。一天父親不在,我想叫兩個老頭給我算一算,老頭要我拿塊地瓜來,我就到家里的地窖里拿了一塊地瓜。他們把布搭子打開,拿出十多個小紙包,問我多大了,然后把小鳥放出來,向紙包指了指,小鳥就從十多個紙包里叼出一個來,打開果然是我的屬相,而且還有很多文字。老頭念了一遍,說我能念到高中畢業(yè),并且還有不少贊美的話。老頭說你該上學(xué)啊,叫我再去拿塊地瓜,我說為啥啊,他說你值得多,一塊地瓜太少了。我覺得他們是在哄我的地瓜,所以從牛屋里出來就沒回去,也沒給他們再拿地瓜。高中畢業(yè)沒算準(zhǔn),因為后來我讀到大學(xué)畢業(yè),但老頭要我上學(xué)的話卻深深記在心里,如今我已是個高級中醫(yī)大夫,應(yīng)該感謝那兩個老頭。
幼時的冬天,常常下大雪,天氣也比現(xiàn)在冷得多。每下大雪,園子里一片雪白,地面封得嚴(yán)嚴(yán)的,小鳥們(主要是麻雀)無食可覓,便成群結(jié)隊地飛到牛屋,因為喂牲口的草料常篩出一些秕麥、秕谷之類,這便是小鳥的好食兒。人來了,小鳥轟的一下飛出去,人走了又飛進來,時間長了,小鳥混得大膽了,有人時也敢飛進來。我總想捉一只玩玩,但總是捉不住。父親告訴我,需下雪了才行,并告訴我捉鳥的方法。下雪了,我便在園子里掃出一條小路來,用一根小木棒支起一面篩牛草的大篩子,篩子下面撒些秕谷、秕麥之類,木棒上拴上一根繩子,我便牽著繩子的另一頭躲在牛屋里,目不轉(zhuǎn)睛地盯著大篩子。小鳥飛進去覓食,我便猛地一拉,篩子罩下去,我以為捉到了,可是掀開篩子,一只鳥也沒有。即使有那么一只,掀篩子的一瞬間,小鳥又飛出去了。弄了好多次,小鳥再也不敢進了,竟一只也沒捉到。父親說我心太急,木棒又太長,篩下的空隙太大,不等篩子落地,小鳥便飛跑了。即使罩住了,也不要掀開,須用一個被單把篩子罩住,慢慢地掀開,讓小鳥鉆到被單下才可捉住。哪里有被單啊,跟父親住的很多年里都沒有鋪過被單。沒想到捉鳥也有這么多學(xué)問,這么多道道。老是捉不到,我便沒了興趣。轉(zhuǎn)而玩雪,踏雪、堆雪人,那倒給我?guī)砗芏鄻啡ぁ?/p>
北面幾間菜窖,只有冬天才用。其實上面的頂,春天已經(jīng)掀掉了,都是高粱稈,爺爺、奶奶和父親一根一根地進行加工,削去梢,削去根,一捆一捆地捆起來,晚些時候運到菜地里,架黃瓜,架西紅柿,架豆角,短的則做圍墻用。用過后的這些高粱稈,秋冬可以當(dāng)柴燒。到了初冬又買新的,再把菜窖搭起來,存放大白菜。我們家每年都種二三畝大白菜,最多的時候能種到四五畝(大約1954年、1955年),每畝能收到一萬斤。小雪以后就開始收大白菜了,爺爺都是雇幾個短工,把大白菜從田里推到菜窖里。他們都是自帶手推車,獨輪木頭車,每車每次能運二三百斤。爺爺、父親則是在菜窖里把白菜排起來,一排又一排,每排都壘七八顆白菜,當(dāng)時我覺得好高好高。小車每天嘰嘰吱吱地響,菜窖里的白菜一天天的增多。不到大雪,白菜就運完了。小工們就該回去了,我不知道爺爺給他們多少工錢,但見他們走的時候,爺爺每人都送他們十多顆大白菜,他們還每人都撿一包好的白菜葉放到車上,面帶喜色地推著白菜回家。其中有一個叫周鳳山的叔叔,每年都來,每次來,爺爺、奶奶和父親都對他很熱情。
冬天,爺爺、父親幾乎每天都在菜窖里倒騰大白菜,把最上面的放到最下面,最下面的放到最上面,腐爛一點的葉子連幫都摘掉,怕爛掉其他的好白菜。倒騰一排再倒騰下一排,從東頭翻到西頭,再從西頭翻到東頭,反正一天到晚地倒騰。
不久小販們也來了,爺爺看著他們把白菜從菜窖里弄出來,過秤,付了錢他們再裝車推走,一車又一車,一冬天不停。窖里的白菜一天天減少,到了春天,也就幾乎賣完了。爺爺手里有錢了,就用這些錢買糞:買大糞,買豆餅,買黑豆,買香油渣子,反正每年都買很多很多,為春天以后種菜做準(zhǔn)備,有的也作為牛和豬的飼料。莊稼地里則用牛糞、豬糞和家里糞坑里漚的糞。年年如此,我也是年年看到長輩們辛勤地付出。在他們的辛勤付出下,我也一天天地長大。
1955年我們家入社,1956年我開始上學(xué)。之后我的注意力,我的心思便漸漸地轉(zhuǎn)到那一本又一本的書上,我的家我的園反而漸漸地在我的心里模糊了。但無論如何,長輩的勤勞和付出我是不會忘記的,正是他們的勤勞影響著我,至今不敢松懈懶惰。盡管我現(xiàn)今已是具有高級職稱的知識分子,一個比較受人尊敬的省級名老中醫(yī),我仍然筆耕不輟,將我所學(xué)傳承下去。我應(yīng)該感謝我的爺爺、奶奶、父親、母親、叔叔、嬸嬸,感謝他們在我幼小時的心里埋下辛勤的種子。
版權(quán)聲明
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,不代表本站立場。
本文系作者授權(quán)發(fā)表,未經(jīng)許可,不得轉(zhuǎn)載。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solromo.com/meiwenmeitu/17574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