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傳統(tǒng)藝術注入時代活力——從昆劇《家》看昆曲藝術傳承創(chuàng)新發(fā)展_新聞頻道
光明日報記者 蘇雁
2月26日晚,由江蘇省蘇州昆劇院創(chuàng)排的昆劇《家》在蘇州文化藝術中心大劇院首演。這也是該劇入選國家藝術基金2025年度舞臺藝術創(chuàng)作資助項目以及2024年度江蘇重大題材文藝創(chuàng)作資助項目之后的首場公演。
昆劇《家》劇照 江蘇省蘇州昆劇院供圖
巴金的小說《家》是一部寫盡封建大家庭悲歡離合的經(jīng)典之作。此次,這部文學經(jīng)典與昆曲這一古老劇種邂逅,在觀眾眼前展開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。
江蘇省蘇州昆劇院院長林琳認為,《家》原著中講述的年輕人的故事,以及由此引發(fā)的對青春、自由和生命的追問,同樣也是昆曲擅長表達的題材。
昆劇《家》勾勒出一幅全新的戲劇圖景。在保留原著精神內(nèi)核的基礎上,《家》創(chuàng)新引入巴金這一角色,使作者從原著中的旁觀者轉變?yōu)閯≈型苿忧楣?jié)發(fā)展、揭示主題的關鍵人物。江蘇省戲劇文學創(chuàng)作院院長、一級編劇、昆劇《家》編劇羅周認為,對人性的深入思考和探索,正是這部戲創(chuàng)作的起點。
如何將昆曲的古典美學與現(xiàn)代人的審美意識磨合接軌,這是當代昆曲制作面臨的最大挑戰(zhàn)。
從傳統(tǒng)經(jīng)典中誕生的青春版《牡丹亭》,到新版《玉簪記》《白羅衫》《義俠記》,無不蘊含著主創(chuàng)們對昆曲新美學的探索。
昆曲的美學特征是寫意詩化精致典雅,是通過不同的行當和人物塑造反映出來。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、一級演員俞玖林告訴記者,《家》是他出演的第一部昆曲現(xiàn)代戲,也是他第一次在戲里一人分飾兩角?,F(xiàn)代戲沒有了水袖和厚底,動作要怎么做?程式化的表演和真情實感怎么融合,又如何拿捏分寸?這些對俞玖林來說都是不小的挑戰(zhàn)。
“除了規(guī)范的‘唱念做打’和傳統(tǒng)程式表演,我們朝‘真聽、真看、真表演’靠攏,更真實地融入人物的情感。”俞玖林說,“我想通過我的塑造,讓觀眾了解覺新的身份和處境,理解他的懦弱與妥協(xié),并照見自己。這也是我們這部劇的當代性所在。”
昆曲的寫意之美,為《家》賦予了新的藝術生命。該劇舞美追求極致的干凈和當代,服裝雖然不是傳統(tǒng)戲服,但色彩、質感、做工都雅致貼切,使得整出戲既具備古典韻味,又充滿現(xiàn)代氣息。
“昆曲新美學是蘇州昆劇院在傳統(tǒng)‘姑蘇風范’基礎上形成的新時代藝術理念,它的核心其實就是‘守正創(chuàng)新’。尊重傳統(tǒng)但不因循傳統(tǒng),利用現(xiàn)代但不濫用現(xiàn)代。”蘇州大學教授朱棟霖如此評價。
2024年,在首演20周年之際,青春版《牡丹亭》第五次走進北京大學。俞玖林在該劇中飾演柳夢梅,讓他感動的是,有不少20多年前來看演出的大學生,如今帶著孩子來看演出。“他們和孩子分享大學時代第一次看青春版《牡丹亭》的感受,在孩子心里種下傳統(tǒng)文化的種子,也讓我感覺到這些年的演出有了特別的意義。”俞玖林說。
“一門藝術的未來,在演員,更在觀眾。”東南大學藝術學院黨委書記趙天為認為。
從觀到演,這是一種不同的體驗,昆曲在大學生身上引發(fā)了更深的觸動和影響。2024年8月6日,由東南大學負責的國家藝術基金“青春版昆劇《牡丹亭》青年表演人才培訓”項目在江蘇省蘇州昆劇院正式開班。來自全國29所高校的50名不同專業(yè)的大學生,在俞玖林、沈豐英、呂佳等12位青春版昆劇《牡丹亭》演員的悉心教授下,學習昆曲的唱念做打、表演身段、配樂演奏。
“通過20多年的昆曲復興,高校已成為昆曲的一個重要傳播園地,同時昆曲也成為不少學校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。”趙天為說。從2008年起,東南大學已連續(xù)17年開展“昆曲進校園”活動,引進了多場高質量昆曲演出,并開設了教育部精品視頻課“傳情絕調《牡丹亭》”、國家級一流課程“昆曲表演藝術虛擬仿真實驗”等,吸引數(shù)萬名學生走進昆曲的世界。
林琳表示:“進校園培育年輕觀眾這條路,蘇昆一定會堅持下去。”
版權聲明
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,不代表本站立場。
本文系作者授權發(fā)表,未經(jīng)許可,不得轉載。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solromo.com/wenyuxinwen/21831.html